第一季 ( 1月至3月 )
0000C 神學治學法(粵語)
000000M 神學治學法(普通話)
講師:丘放河博士 B.A., M.Div., D.Min. (本院院長、實踐系教授)
本科目幫助學員了解和反省甚麼是讀神學、神學教育的理念是如何,進而簡介修讀神學的概念和方法,訓練學員把握和運用學問及研究技巧,明白如何研讀學術作品,並了解論文寫作技巧及本中心所訂定的學術報告及論文寫作基本格式。
1003C 聖經批判學與聖經詮釋(粵語)
1003 聖經批判學與聖經詮釋(普通話)
講師:劉永明博士 B.A.Sc., M.C.S., Th.M., Th.D.
聖經批判學是一門探討各種解釋聖經方法的學科,與聖經詮釋密切相關。本科目將介紹聖經批判學的發展歷史、若干重要的批判方法,以及當中所涉及的詮釋議題。學員不僅能了解近代聖經研究的主要方法,亦將對聖經詮釋中所面對的多樣問題進行較深入的反思與探討。
講師:張健庭牧師博士 B.A. (Hons.), M.Div., Ph.D.
本科目深入探討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所闡述的福音信息,這卷書信被公認為保羅對福音最系統、最全面的陳述。本科目將引導學生理解基督教核心教義,包括罪、人稱義、成聖、揀選、以色列在救恩歷史中的角色,以及聖靈所帶來的生命更新。透過細讀經文,學生將深入探討保羅所強調的神學主題。本科目亦將聚焦於保羅如何描繪教會為猶太人與外邦人合一的神子民,以及這樣的異象如何塑造初代教會,並影響今日的神學思考與牧養實踐。學生將有機會接觸古今學者對《羅馬書》的詮釋,並思考如何將保羅的福音神學應用於當代教會與社會情境中。
講師:陳錦友牧師博士(BBA, MDiv, ThM, Ph.D.)
摩西五經,不只是猶太人信仰的基礎,也是基督教對彌賽亞啟示中,佔據重要地位的一本書,它蘊藏了基督教絕大部份的重要教義(特別在創一至三章)。若明白了摩西五經,不只會明白全本舊約聖經的信息,也對基督福音的真義有更進一步的掌握(從而有合乎神旨意的生活上應用)。 課程目的 : (一) 從摩西五經的看彌賽亞的預言(神學),(二) 深入究讀創世記(1-3章)及民數記這一卷把新、舊一代以色列人的所謂的信,寫得淋漓盡致的書,並當中對的彌賽亞預言,有進一步的釋義。 這個課程會從文本進路來研讀摩西五經,特別注重創世記1-11章,並看民數記 而推翻民數記是「垃圾房」的概念,讀五經的人,經過這課程之後,對信徒的人生觀,自我形象及生活的意義會有很大的改變。 其他經文,出埃及記,利未記及申命記將以鳥瞰式的查看。
講師:黃彩蓮牧師博士B.Eng(Hons.), M.Div., Th.M., Ph.D.
本科旨在教授學員初步掌握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能夠把歷史與各神學領域作整合。此外,也幫助研讀神學課程的同學,可以進行歷史研究,並藉作更深的信仰反思,以及更有效用於事奉上。
講師:陳家富博士 B.A. (Hons.), M.Phil., M.Phil., Ph.D.
生態神學旨在一方面重尋基督宗教傳統中的生態智慧,用以對治當前環境的生態災難和不公義的景況;同時,又嘗試因著生態危機所提出的挑戰來更新甚至批判基督宗教傳統。因此,生態神學不僅關心基督教如何回應生態和環保等問題,它更為基督教在一個生態危機的時代中作出更新和轉化的機會。
講師:吉中鳴牧師 B.Th., B.A., M.Div., D.Min.
此科目旨在讓學生以縱觀的層面了解敬拜讚美,從聖經的角度去認識它。也帶學生認識現今教會不同種類的敬拜模式,從古到今的敬拜歷史,藉此分析敬拜項目的內涵及意義。另外,內容也包括了一些敬拜帶領者及團隊對於敬拜讚美的基本原則,對於選詩歌的基本原則及認識,包括:如何選一些屬於敬拜的詩歌? 怎樣處理整個敬拜讚美的流程?及流暢感的敬拜又是什麼?
講師:梁玉霞女士 B.C.C., M.C.M.F.T.
本科目結合基督教信仰、哀傷或悲傷輔導、靈修學及靈修導引、依戀理論、家庭系統理論、輔導經驗,幫助學員認識相關的輔導理論、並透過理解哀傷者、悲傷者、倖存者如何面對哀傷或悲傷過程,並探討不同類別的複雜性哀傷或悲傷狀態,提升學員對哀傷/悲傷輔導的認識外,更讓學員能夠有效實踐與哀傷或悲傷者同行,同時能有效使用有關應對及干預策略(包括疏導情緒),整個科目最後部分帶領牧者和信徒如何運用靈修導引知識,帶領你群體內正處於悲傷/哀傷弟兄姊妹,如何跨過悲傷/哀傷過程,讓你能幫助悲傷者如何透過屬靈操練,如何依靠上帝過度一切哀傷或悲傷,從上帝裡得到醫治和安慰。 科目重點包括:1. 認識哀傷或悲傷輔導概念和理論;2. 認識治療方向及輔導技巧: 3.實務喪親或悲傷輔導技巧與支援;4. 處理特殊類型的悲傷,如何應對及干預策略;5. 悲傷者屬靈需要和成長方向。
講師:梁康民牧師博士B.Th, M.A., D.D.
牧職培育課程的對象,是在教會中無論是否有職份或頭銜的人。任何在教會參與事奉的,都要求有美好的靈性。有靈命健康的教牧和事奉人員,才有健康的堂會,事奉者的靈命和心意更新甚為重要,正如巴恩斯(M. Craig Barnes)所言:「對會眾最好的牧養,就是先照顧好自身的靈命。」舊約《利未記》對祭司的品格有嚴格要求。初期教會挑選管理飯食的,也要「有好名聲、滿有聖靈和智慧」的人;保羅囑咐提摩太按立長老、執事等,亦詳細列出對這些人的品德和靈性的要求。本科目乃是指引學員如何預備作僕人領袖,培育及操練敬虔的品格 (提前四8) ,成為聖潔、合乎主用 (提後二21) 。
講師:彭順強博士 B.A., B.B.A., M.C.S., M.S.W., Th.M., Th.D.
這科目介紹歷代教會歷中出現過的屬靈偉人,他們的生命照亮了當代的世界,並為到當時的人提供了對信仰的新洞見和榜樣,這些人包括坡旅甲、革利免、愛任紐、特土良、俄利根、奧古斯丁、聖伯爾納、道明、朱莉安、凱塞琳、蓋恩夫人、馬丁路德、依納爵、巴斯噶、齊克果、佛克斯等。他們的美好榜樣,都能夠啟示我們如何突破時代的盲點,並對現今如何作能夠回應時代的基督徒帶來創見。
3802C 教會歷史與教堂文本的變遷(粵語)
3802M 教會歷史與教堂文本的變遷(普通話)
講師:蔡清徽博士B.Arch., M.Arch., M.C.S., Ph.D.
西方的建築歷史是循著教會歷史的軸線展開的。初代基督教的聚會,環繞著中小規模的猶太會堂和住宅。但到了第四世紀,基督教脫離了受逼迫的陰影,由官方帶頭開始興建大型教堂。這些教堂的形式風格,取自文化大型集會堂的形式,也有沿用異教的神殿。教堂文本的變遷,隨著教會歷史發展,反映了人們如何詮釋神,如何敬拜。 中世紀的修道院,因保存聖物和發展學說,興起成為朝聖的據點。修道院和教堂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討伐異教徒聖戰的宗教狂熱,反映在中世紀靈修神學的興盛和教堂興建潮。教堂文本的變遷,體現了敬拜神學、政治宗教變遷,兩者交織的精采故事。本堂課旨在將教堂建築與神學和教會歷史作一映射,建立一套教堂朝聖之旅的認識框架。
申請辦法
»»»»» 按此進入申請表格 «««««
